石榴籽紧抱,法治花常开。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,洮河穿城而过,孕育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神奇土地。
近年来,临潭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法治宣传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,创新普法宣传形式,深耕法治实践沃土,全面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,共同谱写“洮河两岸石榴红”民族团结篇章。
普治结合:擦亮法治底色
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;加强基层社会治理;完善村规民约;……临潭县持续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成功创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”,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,让法治成为最亮丽的底色。
不仅如此,在非公经济领域,临潭县聚焦“两个健康”(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),创新开展“法治民企”创建活动。组建“服务专班”,由统战干部、律师、税务师等群体深入民营企业开展“法律政策进企业”活动,面对面指导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控,真正实现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。
通过“八五”普法期间的不懈努力,干部群众对民族事务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知晓度、法治精神的认同度、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,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,普法宣传的“润物细无声”,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“实实在在”,全县各族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增强,“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在群众心中扎根、在社会蔚然成风。
法治保障:提升文旅质效
冶力关镇为解决因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纠纷、劳资矛盾等问题,2024年,临潭县在这里设立了首个“民族地区基层法治点”,将普法宣传与矛盾调解、民生服务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“法治+自治+德治”的基层治理新路径,推动提升文旅质效。
冶力关镇始终秉持“法治护航、服务基层”初心,结合宪法宣传周、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,面向务工人员举办劳动合同法讲座,提供法律咨询,化解欠薪矛盾纠纷;组织派出所、妇联、团委等开展普法活动;发动“法律明白人”“普法志愿者”参与宣传,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,努力营造人人知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的良好氛围。
“以前游客来了看风景,现在还能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。”景区讲解员深有感触地说。在“法治+旅游”模式下,冶力关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%,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.2%,成为甘南州法治示范景区标杆。
法治领航:构筑共有家园
开展“我们的中国梦·文化进万家”暨文化、科技、卫生、法律“四下乡”活动,举办“冶力关杯”中国·国际拔河公开赛……在临潭,一项项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,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承、保护与发展,让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。
临潭县还深入挖掘民俗村文化资源,培育特色文化品牌,在王旗、石门等乡镇发展洮砚雕刻经营产业;在城关、古战等乡镇扶持发展铜器铸造、民族特色金银饰品加工产业。重点培育了古洮州文化产业园区、临潭县双龙民族工艺铜器铸造有限公司、临潭县洮砚产业基地传习所等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,以“非遗+工坊+村(户)”的模式,搭建起帮扶平台,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。
从一家一户的安宁和睦,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,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,临潭县始终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,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,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(新甘肃·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)
责任编辑:杨燕